該基地位于土耳其西部城市巴勒克埃西爾(Bal?kesir),此前,正泰已在當地規劃的工業園區內購買土地。
據悉,項目一期投資額約2億美元(約合1.725億歐元),初期年產能目標定在2.5GW。
根據規劃,工廠初期將聚焦于硅錠切割業務,隨后逐步向上游延伸,覆蓋晶體生長、切片、制絨及電池制造的全產業鏈條。
之所以選擇一體化模式,不僅是為了提高生產效率,更是為了契合當地嚴苛的產業激勵政策。
據了解,該項目有望獲得土耳其工業和技術部“HIT-30高科技投資計劃”的專項支持,享受市場開發、優惠融資及公共資源傾斜等多重紅利。
所謂“HIT-30高科技投資計劃”,是土耳其政府于2024年7月推出,旨在吸引國際企業在電動車、半導體、電池及可再生能源等領域投資,目標總投資額達300億美元。此前,比亞迪已宣布投資10億美元在土耳其建設電動車工廠,正泰新能則是該國唯一一家100%外資控股的太陽能電池制造商。
對于正泰新能而言,這不僅是一次產能擴張,也是其充分利用當地區位優勢,輻射歐洲、中東及中亞市場的關鍵一步。
光伏巨頭的“百億宏圖”
此次合作,早在今年7月就已經顯露端倪。
當時有外媒報道稱,正泰新能正計劃在土耳其建廠,總投資額高達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0.1億元)。根據規劃,工廠的最終目標是要在2028年全面運營時達到5GW產能,并引入高效的TOPCon 4.0電池技術。

與業內諸多出海新秀不同的是,正泰新能對土耳其市場頗為熟絡。
早在2021年,公司就已經在該國南部城市阿達納投建了一座年產1GW的組件工廠,輻射中東和北非市場。此番投建第二座工廠,則是為了新的銷路:工廠80%的產量將用于出口,主要銷往美國和南歐。
高墻之下的“甜蜜陷阱”
近年來,包括正泰、鈞達、航天機電在內,一大批中國光伏企業將目光鎖定在土耳其。這背后的邏輯,與該國巨大的能源缺口和政策誘惑不無關系。
得天獨厚的潛力與“HIT-30”的誘惑
土耳其地處亞歐交界,日照資源極佳,年均日照時長超2700小時。政府也是雄心勃勃,計劃到2035年將風光裝機提升至120GW。

為此,當地推出了總額300億美元的“HIT-30計劃”,其中專門撥款25億美元支持太陽能電池產能建設。對于能在當地實現“從硅錠到組件”全產業鏈生產的企業,政府不吝給予重金補貼。

然而,機遇往往伴隨著風險,當地高筑的貿易壁壘與激進的排外情緒,令不少企業望而卻步。
阻撓進口,扶持本土
此前有出口商坦言,“土耳其市場正變得愈發艱難。”
近年來,政府為了扶持本土制造業,可謂手段頻出,其核心邏輯只有一個——逼迫外資在當地建廠,否則就用關稅將你拒之門外。
早在2016年7月,土耳其就曾對原產于中國的光伏組件發起過反傾銷調查。
2017年4月,該國最終裁定,對16家中國企業及其他中國企業的進口組件分別征收20美元/㎡和25美元/㎡的反傾銷稅,有效期為5年。
5年之后,反傾銷稅繼續征收。到2024年,范圍一度擴大至越南、馬來西亞、泰國、克羅地亞、約旦等國。
今年5月,土耳其貿易部連發兩則公告,對原產于中國的太陽能電池板接線盒以及光伏鋁邊框啟動反傾銷調查。

7月,該部門再出新規,將部分光伏電池及電路板的進口參考價從85美元/公斤悍然提高至170美元/公斤,增幅高達100%。這意味著進口產品的稅基被強行拉高,低價競爭優勢瞬間蕩然無存。

除了反傾銷,土耳其還對2021年7月1日至2030年12月31日期間安裝的光伏系統引入了1.06里拉/kWh的上網電價(FIT),使用本土制造光伏組件的項目獲得更多的資金支持。
如果上述政策的針對性還不夠明顯,那么2024年9月的新規干脆直接說明,若太陽能板及支架系統采用進口組件,將不再享受投資激勵;除非你的電池片是從硅錠切割甚至更早環節就在土耳其本土生產的。
結語
不難看出,土耳其的策略就是以市場換技術,扶持本土制造的“陽謀”。
對于正泰新能而言,此番與阿爾法太陽能合作,并從硅錠切割這一環節切入,正是對當地“本土化制造”要求的精準回應。通過與本土巨頭結盟,不僅能分擔資金壓力,更能有效規避跨國經營中的法律與文化風險,加速項目落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