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系列組合拳,并非簡單地刺激產能擴張,而是致力于通過創造增量市場、優化存量環境與推動技術革命,從根本上重塑行業生態。
九大利好政策連發
一、釋放明確指向 體現大國擔當
·9月1日,習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組織+”會議上宣布成立中國—上海合作組織能源、綠色產業、數字經濟三大合作平臺,并在未來5年同上海合作組織其他國家一道實施新增“千萬千瓦光伏”和“千萬千瓦風電”項目。

“千萬千瓦”是什么概念?對比來看,2024年我國新增光伏裝機量為2.77億千瓦。雖然“千萬千瓦”規模對中國來說并不算多,但對部分中亞、南亞國家來說,已稱得上能源結構上的“大地震”。
值得一提的是,成立于2001年的上合組織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成為覆蓋亞歐非三大洲27個國家的“大家庭”。一方面,上合組織已是世界上涵蓋人口數最多的區域集團,擁有全球最大的能源儲備;另一方面,其中絕大多數成員國是發展中國家,我國的產能和技術正好能與相對較為空白的市場一拍即合,從而在需求端創造出新的增量。
據公開數據顯示,2024年,上合組織國家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4.2億千瓦,其中中國就貢獻了超3.7億千瓦。
中國的大國擔當還不止于此。
·9月24日,我國宣布了新一輪國家自主貢獻,明確提出,到2035年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爭達到36億千瓦。
這個宏偉目標著實讓業內人興奮了一把,因為預計到今年底,我國風光裝機將接近18億千瓦,也就是說,在未來10年,還要新增18億千瓦,風電光伏年均裝機增長量接近200GW。
而在此前,習近平主席曾在2020年氣候雄心峰會上宣布,到2030年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目前來看我國提前6年就完成了該目標——截至2024年7月底,全國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合計達到12.1億千瓦。
可以肯定的是,在過去幾年中,中國已經逐漸成為了世界綠色經濟的領導者,在能源轉型、綠色減碳取得了矚目的成就,光伏產業更是全球領先。這次“36億千萬”的硬核目標,無疑是中國對履行雙碳目標的堅定承諾,也為我國光伏產業的發展空間注入了一劑“強心針”。
二、“反內卷”信號持續強化
·近段時間,“反內卷”被多次提及。9月4日,工信部、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聯合印發《電子信息制造業2025-2026年穩增長行動方案》,明確在破除“內卷式”競爭中實現光伏等領域高質量發展,依法治理光伏等產品低價競爭。

·無獨有偶,9月24日,《學習時報》發布國家能源局局長王宏志署名文章,其中同樣提出專項整治光伏產業“內卷式”競爭,推動光伏等產業提質升級。
事實上,“反內卷”在光伏行業早已是老生常談的話題,這背后是光伏發展至今不可避免的同質化低價競爭和產能階段性過剩問題,嚴重失衡的供需讓部分企業不惜以犧牲利潤為代價爭奪市場份額,產品質量下降和安全風險突出,陷入“越競爭、越難熬”的惡性循環當中,光伏也成為2025十大內卷行業之一。
而從2024年7月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提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到2025年3月的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明確要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再到下半年“反內卷”節奏明顯加快。業內普遍認為,本輪“反內卷”已上升至國家戰略行動高度。
目前來看,光伏行業“反內卷”已初見成效,7月初以來硅料、硅片價格已大幅上漲,電池片、組件價格亦有所恢復。但著眼于中長期,光伏行業擺脫內卷的根本出路,絕非僅是“去產能”,根本的改善依然取決于“擴需求”,這就要求企業通過技術創新開辟價值競爭的新維度,驅動產業向產品差異化、市場高端化和制造品牌化演進。
三、“AI+能源” 大勢所趨
整治“內卷式”競爭的同時,國家也在不斷優化創新生態,推動“人工智能+”行動正是其中之一。
·9月8日,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關于推進“人工智能+”能源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了到2027年、2030年兩個階段加快構建能源與人工智能融合創新體系的總體思路和愿景目標。

引人關注的是,《實施意見》中規劃了八大應用場景,涵蓋電網、能源新業態、新能源等領域。其中能源新業態領域明確要推進人工智能技術在虛擬電廠(含負荷聚合商)、分布式儲能等靈活性調節資源中的應用。
此外,隨著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我國算力總規模位居全球第二,算力與電力的協同發展已成為必然趨勢,以光伏、儲能為代表的新能源產業也由此獲得了廣闊的增長空間。
四、光伏組件回收 千億級新風口
·9月11日,工信部、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發布《國家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先進適用工藝技術設備目錄(2025年版)》,重點聚焦光伏組件回收等可再生能源綜合利用。

而我國作為全球光伏組件生產國和光伏發電應用國的“領頭羊”,正站在組件大規模退役浪潮的關鍵點上。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預測,2025年,我國將開始產生大批量退役光伏組件;2030年后,光伏組件廢棄量將迎來高峰期,達到18GW左右,約140萬噸的廢棄量;到2040年,光伏組件累計廢棄量將達到253GW,約2000萬噸。
由此也催生出了一個龐大的市場:在提早退役情況下,2030年光伏回收累計市場規模預計達260億元左右,2050年市場規模預計達4200億元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9月7日寧夏回族自治區公共資源交易網公布了一則該領域重磅招標公告——中國東方資產旗下首儲萬乾通循環科技(寧夏)有限責任公司將“大手筆”投資53.47億元,新建41條光伏組件回收加工生產線,形成年處理41萬噸廢舊晶硅光伏組件拆解回收線。
政策支撐加上“國家隊”入局,讓這一千億級光伏新風口有望重新洗牌,迎來更加規范化的發展。
五、新能源就近消納迎來重磅政策
·9月12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的1192號文一經公布就在行業內掀起了巨大波瀾,被普遍認為是對《關于有序推動綠電直連發展有關事項的通知》的重要補充,在促進新型電力系統發展上具有重要意義。

六、從大基地到工業園區 新增長空間確定
·值得注意的是,同日發布的《電力裝備行業穩增長工作方案(2025—2026年)》中提出,擴大國內有效需求,加快推進陸上大型風電光伏基地。
而大基地的開發建設,展現了我國在風電和光伏開發領域仍擁有的巨大潛力,并與“36億千瓦”的長期藍圖相呼應:風光大基地項目作為實現該目標的重要抓手,其持續推進預示著未來十年風電光伏開發仍擁有廣闊空間。
·與此同時,9月22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關于印發《工業園區高質量發展指引》的通知,提及了另一條增長路徑——分布式光伏開發。
其中指出,加快園區綠色設施建設。加強屋頂光伏、分散式風電、多元儲能、充電樁等新能源基礎設施的開發利用,探索構建工業綠色微電網、零碳能源供給系統和園區級數字化能碳管理中心。不僅為工業園區綠色發展指明了方向,也為光伏產業提供了巨大的潛在市場。
這一系列利好的發布,說是9月為“超強政策月”也毫不為過,不僅有力化解了短期內行業困境,堅定了發展信心,更為行業長期高質量發展謀劃了清晰的路徑圖。
光伏:所有的勝利最后都是“熬”出來的
當前,中國風光產業正經歷從粗放擴張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轉折。這一過程雖伴隨階段性陣痛,但產業內核正經歷深刻的系統性優化。在技術創新與成本下降的雙輪驅動下,光伏與風電的度電成本顯著下降;同時,以“沙戈荒”大基地、海上風電產業集群為代表的新應用場景,以及持續釋放的綠電政策紅利,共同構筑了堅實的長期市場需求。
雖然政策的“定心丸”已然服下,但藥效的充分發揮,仍需經歷一場深刻的產業變革。
我們應當清醒地認識到,這并非行業的終點,而是邁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的起點。只要堅守創新、保持定力,熬過這段最關鍵的調整期,歷經洗禮的中國光伏,必將刺破云霧,迎來一個更加理性、繁榮、充滿無限可能的新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