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該份報告匯總了新建及在運的太陽能資產總容量達5GW,這些資產分布在超過1000個項目中,由近120家分包商和70家EPC公司承建。

70多家EPC和1000多個項目中的EPC質量差異
來源:HelioVolta
報告指出,質量問題在EPC領域普遍存在。報告分析的項目中,85%存在需要緊急糾正措施的重大問題,7%的項目存在需要立即斷電(部分或全部)并于當天進行補救的嚴重問題。此外,HelioVolta分別在80%和83%的項目中觀察到與接線和連接器相關的問題。


來源:HelioVolta
這些數字不僅敲響了行業警鐘,更揭示了光伏產業在高速發展背后隱藏的深刻危機。
值得注意的是,HelioVolta指出,EPC承包商的經驗、規模和地理覆蓋范圍與項目質量并無相關性。相反,明確的施工標準、第三方檢驗以及利益相關者之間的積極溝通才能帶來最佳結果。
最后其呼吁,現在是實施主動質量管理的時候了。隨著美國太陽能行業對稅收激勵的依賴減少,長期資產價值將不由最低成本的建設決定,“提高建設和運營質量是唯一的前進道路”,已給全世界光伏的健康有序發展敲響警鐘。
中國組件質量滑坡:合格率下降至62.9%
從美國到中國,一場深層的質量危機正在悄然蔓延。
美國方面,“大而美”法案的實施使得市場需求的不確定性顯著增加,隨著開發商們為滿足法案規定的稅收優惠政策的加速期限,預計質量問題的發生頻率還將增加。
而我國光伏產業在經歷了高速的發展期后,擺在面前的是產能過剩與需求受限的雙重夾擊,“內卷式”競爭問題帶來的嚴重后果日益凸顯,招投標市場低價中標的案例頻頻出現,部分企業通過低價傾銷、低質競爭,“賠本賺吆喝”,造成組件質量大幅下降。
有業內人士表示,“低價中標后,企業為彌補虧損,可能會壓縮原材料和生產成本,犧牲產品質量,無法保證組件全生命周期的可靠性,給光伏電站埋下安全隱患。”
在今年7月召開的2025光伏行業供應鏈發展研討會上,國家太陽能光伏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披露了一則觸目驚心的數據——
CPVT光伏產品質量抽查結果顯示,2019-2024年,光伏組件整體合格率已由100%下降至62.9%,五年內下降了近40個百分點。且在2025年36家企業共計69個批次組件抽檢中,不合格率近16%。作為光伏組件的原材料,玻璃、邊框、焊帶、膠膜、接線盒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質量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3年底,光伏組件質量出現了明顯下滑,而這恰好是光伏新一輪寒冬開始的時間——2023年第四季度,組件價格就從年初的1.8元/W一路跌至1元/W;2024年,受光伏產業鏈失衡影響,疊加外部市場環境變化,光伏組件價格繼續下滑。
這一時間點的重合絕非偶然,它清晰地揭示了組件質量與產品價格之間的必然關系,價格的非理性下跌倒逼成本極限壓縮,而成本的壓縮最終不可避免地侵蝕產品質量。
要扭轉光伏行業當前的低價競爭與質量危機,必須依靠政府引導、行業自律與企業轉型三者形成合力,共同構建一個健康可持續的新生態。
政府出手
面對嚴峻的行業形勢,中央層面接連高調發聲,旨在遏制惡性競爭、重塑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
今年5月19日,市場監管總局發布《十項措施整治“內卷式”競爭》,提出嚴厲查處不正當競爭違法行為,切實加大質量監督檢查力度并制定相關國家標準;并在一個月后開展光伏組件產品質量監督抽查。

7月24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市場監管總局研究起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修正草案(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案進一步明確不正當價格行為認定標準,規范市場價格秩序,治理“內卷式”競爭。
8月19日,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央社會工作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務院國資委、市場監管總局、國家能源局聯合召開光伏產業座談會。提出規范產品質量,打擊降低質量管控、虛標產品功率、侵犯知識產權等行為。
行業自救
與此同時,行業也在積極采取自救行動。中國光伏行業協會于此前發布倡議,堅決抵制以低于成本的價格開展惡性競爭。在近期開標的幾次大規模組件集采中,頭部企業也都均保持了較高報價,起到了良好示范作用。
政策與市場的協同發力為行業樹立了新的“價值”導向,然而破局的關鍵,終究還在于企業本身。當潮水褪去后,那些仍然篤定前行、堅守初心的長期主義者,才是真正的贏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