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產業蓬勃發展的當下,中央企業與地方政府的每一次深度互動,都暗藏發展密碼。
9月8日,國家能源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鄒磊在集團總部與安徽省委副書記、省長王清憲舉行工作會談,雙方圍繞深化央地合作、加快推動能源項目開發進行深入交流。釋放出在安徽持續深耕的強烈信號。
會上,王清憲感謝國家能源集團一直以來對安徽省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能源電力保供的大力支持,介紹了地方經濟社會和能源產業發展等情況。他表示,希望國家能源集團進一步加大在安徽的投資布局力度,在能源AI技術創新、支撐性電源項目建設、輸電工程發展規劃等領域深化務實合作。
鄒磊則表示,國家能源集團高度重視在安徽的發展,在未來合作中,將全力以赴做好能源保供工作。同時,將加快推進重點電源項目和輸電工程的開發建設,積極圍繞科技創新產業創新,推動合作項目落地生根,持續增強在安徽的能源供應和綠色低碳轉型能力,為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多的能源智慧與力量。
而早在會前,國家能源集團已在安徽落下一子:8月28日,長豐國能新能源有限責任公司正式注冊成立,注冊資本為1億元。
這并非其在安徽的首次布局,若將時間線拉長,類似的"落子"早已形成連貫軌跡。
梳理國家能源集團在皖子公司的成長脈絡可見清晰的戰略延續性:
2021年9月,首家安徽子公司國電電力(安徽)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成立,初期聚焦風光發電技術服務;
2022年8月,注冊資本5億元的國能安徽新能源投資開發有限公司亮相,業務范圍拓展至集中式快充站與充電設施運營、儲能技術服務;
2025年1月,國能(太湖)新能源有限責任公司落地,注資2.1億元,同樣將集中式快充站、充電基礎設施運營納入核心;
至此次長豐國能成立,其經營范圍始終包含集中式快速充電站與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運營、儲能技術服務,幾乎囊括了當前新能源最具潛力的所有賽道。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安徽新能源產業的快速發展,國家能源集團在皖項目的儲能配套需求逐漸顯現——盡管部分公開信息中未明確提及具體儲能項目,但從行業共性看,其布局的充電基礎設施天然需要儲能技術支撐,以實現綠電消納與電網穩定運行的雙重目標。
截至2024年底,安徽雖已建成充電樁73.8萬個,高速服務區充電樁全覆蓋,鄉鎮覆蓋率也從62%提升至97%,但要支撐百萬級新能源汽車的充電需求(尤其是快充對電網的瞬時高壓沖擊),仍需更高效的電力調配體系;
與此同時,安徽作為新能源大省,2025年1-5月,安徽省光伏新增裝機量接近11GW(1059萬千瓦),而這幾乎與安徽2024年新增光伏規模(10.88GW)持平,增速十足,但電網消納問題仍然存在,"棄風棄光"現象仍偶有發生。
種種跡象都為儲能技術的應用提供了天然場景——可以通過配套儲能設施,既能平抑快充對電網的沖擊,又能提升綠電消納效率。
行業分析認為,國家能源集團與安徽省的工作會談,這不僅是一次資本合作,更釋放出國家能源集團加速布局安徽光伏、充電樁與儲能市場的強烈信號。
其中更深層的邏輯,藏在能源央企正向綜合能源服務商轉型的戰略布局中。
作為總資產超2萬億元的能源巨頭,國家能源集團在新能源裝機規模突破1.5億千瓦的基礎上,持續加碼光伏、充電、儲能等終端場景,本質上是構建"發-儲-充-用"一體化的閉環生態。
這種轉型并非國家能源集團的獨有選擇。在政策推動虛擬電廠、零碳園區、微電網等新型主體發展的背景下,從傳統發電向"源網荷儲"一體化延伸,已成為能源行業的共識。
例如,國家電投、華能等央企均在安徽布局了"光伏+儲能+充電"綜合項目,而國家能源集團的差異化路徑,則是基于其在安徽已有的風光發電基礎,形成"發電側-儲能側-用戶側"的協同效應。
當新能源產業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升級",誰能率先打通"源-儲-網-荷"全鏈條,誰就能在未來競爭中占據主動。
國家能源集團在安徽的落子,既是對區域產業機遇的精準捕捉(今年上半年,安徽省新能源汽車產量達73.09萬輛,居全國首位),更是央企向綜合能源服務商轉型的關鍵一步。
從風光發電到充電設施,從配套儲能到綜合服務,這場央地協作的"雙向奔赴",正為新能源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寫下新的注腳;
在這里,每一度綠電的價值都被深度挖掘,每一個充電場景都成為生態閉環的關鍵節點,而儲能,則如同隱藏的"電力樞紐",讓整個系統的運轉更高效、更智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