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國會大廈,華盛頓特區(圖片/SandyTorchon,Pexels)
當地時間11月14日,50余名美國眾議院共和黨議員聯名致信商務部,以“國家電網安全”為由,呼吁限制中國光伏逆變器及相關儲能設備的進口。
這封由眾議員August Pfluger牽頭的信函,將人工智能發展帶來的電力需求攀升與依賴中國光儲設備構成的威脅聯系起來,把美國能源基礎設施安全描述的岌岌可危。
信函援引多項依據支撐其訴求:
比如美國能源部《2025年資源充足性報告》指出,隨著現有發電設施退役,疊加負荷快速增長,未來十年內停電風險將大幅增加;
比如今年早些時候,路透社在一篇報道中聲稱,中國生產的太陽能組件中含有未公開的通信設備。該報道中采訪的專家警告,這些被入侵的硬件可能允許遠程訪問,繞過網絡安全保護措施,從而破壞美國電網的大片區域;
更加荒謬的是,議員們還提到了所謂的"中國學術研究”,其中詳細介紹了入侵和破壞西方電力系統的方法,并認為美國基礎設施上存在中國制造的設備會造成不必要的漏洞。
“增加對中國逆變器和關鍵電網設備的依賴是一個錯誤。”信函強調,美國及其盟國已經具備充足的替代供應能力,且不會讓國家安全面臨不可接受的風險。
議員們敦促商務部運用現有職權,禁止未來中國電網技術進口,稱這一舉措與特朗普總統的能源安全議程及強化國內供應鏈的努力方向一致。
“我們隨時準備與商務部團隊開展合作,全力保障美國電網的安全性與抗干擾能力。”議員們在信中表示。
截至發稿時,美國商務部尚未對這一訴求公開回應。
一場蓄謀已久的局
要理解美國的這一行動,我們必須先把目光投向歐洲。
作為中國逆變器最大的海外市場——歐洲。以歐洲太陽能制造委員會(ESMC)為代表的本土行業組織,為限制中國產品可謂煞費苦心。
早在2024年5月,ESMC就曾公開呼吁“限制非歐洲制造商的遠程控制功能”,并宣稱中國產逆變器占據歐洲市場70%的份額,存在“網絡安全風險”。
同年11月,立陶宛議會以79票贊成通過《電力法》修正案,要求從2025年5月1日起,新建的100kW以上太陽能和風電站必須采用符合國家安全標準的設備,現有電站則需在2026年5月前完成改造。法案特別強調“對來自高風險國家的逆變器實施遠程訪問限制”

時間線梳理
而對于上述指控,中國光伏企業已經多次聲明,其產品嚴格遵守當地法律法規和最高的網絡安全標準,從未收到任何客戶關于網絡安全的指控,甚至部分儲能產品根本不具備與電網直接數據交互的能力。
正所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就如同網友評論所言:“是不是自己做這樣的事多了,看誰都像賊?”
ESMC的真正焦慮
從輿論鋪墊和到行業游說,這場“陽謀”最終在今年11月,轉化為更高層級的政治行動。超過30名歐洲議會議員向歐盟委員會發出聯名公開信,敦促其“立即采取具有約束力的法律行動”,限制中國光伏逆變器參與歐洲關鍵能源基礎設施建設。突發!歐洲計劃封殺中國光伏逆變器
盡管他們在信中將“能源安全”置于首位,并援引了立陶宛等國的先例,但最后一句“本土逆變器制造業將被徹底擠出市場”的警告,還是揭示了其所有行動的真實目的。
ESMC的焦慮源于一個壓倒性的事實:中國逆變器產業已占據歐洲超過70%(2023年)乃至80%(2024年)的新增份額,陽光電源、華為等中國企業的主導地位,讓歐洲本土制造商感受到了生存危機。

(圖源:Solar Power Europe)
美國逆變器市場分析
中國海關總署最新發布的2025年9月份逆變器出口數據顯示:2025年1-9月中國海關出口逆變器累計3832萬臺,其中9月出口341萬臺,環比同比均有所下降。

不同于“中國逆變器軍團”在歐洲、拉美、澳洲和亞洲市場所向披靡,美國市場似乎是一個特例。


美國僅排在第8位
最直接的原因貿易政策與高額關稅壁壘,美國對中國產逆變器加征“301條款”關稅,直接抬高成本,削弱價格競爭力,同時反傾銷調查也增加市場的不確定性。
其次,《通脹削減法案》影響深遠,其鼓勵本土制造,推動供應鏈轉移等舉措,從需求側影響了市場選擇。
第三,逆變器作為光伏電站的“大腦”,負責數據采集、監控和電網互動。美國部分政界和安全機構認為其存在潛在安全風險,因而影響了中國產品的市場認可度。
當然,也不要忽視本土逆變器巨頭的實力。Enphase、SolarEdge等本地品牌憑借專利、渠道和服務優勢牢牢占據市場。其占有率多夸張,從下圖中可見一斑。


最后是來自認證和服務挑戰,美國嚴格的認證標準和高度本土化的售后服務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國企業進入和運營的難度與成本。
結語
綜上,中國逆變器在美國市場占有率不高,其根本原因不是產品不行,而是非市場因素的阻礙。當技術與市場的競爭被強行拖入地緣政治的泥潭,僅僅依靠產品優勢已經不足以取勝。企業必須將戰略重心轉向全球布局、供應鏈本土化和非技術壁壘的應對。這既是生存之戰,也是破局之戰。
風暴已至,唯有直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