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招標專注于光伏系統,計劃分配容量為1.6GW,旨在推廣歐盟制造的組件。意大利也因此成為首批落實歐盟《凈零工業法案》(NZIA)中的“供應鏈韌性”條款的歐盟國家之一。
自2025年8月28日起,“MASE第220/2025號”法令正式生效,針對1MW及以下規模的光伏項目,首次引入了“中國制造”組件的排除條款。
Fer X Transitorio法令明確排除使用中國光伏系統(包括組件、電池和逆變器)。新增第5條列出了以下預選標準:
· 光伏組件非中國制造
· 太陽能電池非中國產
· 逆變器非中國產
此外,根據2025年5月23日頒布的歐盟實施條例2025/1178附件,至少一種其他組件不得源自中國。投標人在投標申請時必須提交承諾函,保證符合上述產地要求。
新招標中還專門預留20%的配額,保留給那些符合歐盟實施條例2025/1178要求的項目。
目前招標啟動時間尚未公布,預計將設置30天窗口期。投標排名將在45天內公布,全部流程計劃在2025年12月31日前完成。
同名公司創始人Marco Balzano表示,意大利環境與能源安全部(MASE)將根據能源服務公司(GSE)的提議,在9月2日之前更新操作細則和配額計算方法。
影響幾何?
近年,歐盟在新能源裝備制造、特別是光伏組件領域,對中國存在較高程度的依賴。據統計,歐盟超過八成太陽能組件來自中國進口,在多晶硅、硅片和電池片等關鍵環節也嚴重依賴中國供應。
目前,包括華晟、晶澳、晶科、天合光能、隆基綠能、陽光電源、正泰、固德威、林洋能源在內的多家中國領先企業已進入意大市場,構建起銷售網絡、本地合作伙伴關系甚至倉儲與服務支持體系,深度參與意大利新能源市場建設。
意大利此次引入“非價格標準”,意在超越單純價格競爭,增強本土產業韌性并推動區域供應鏈建設。該舉措可視為歐盟《凈零工業法案》框架下成員國強化能源自主的先行試點,也反映出歐洲在綠色轉型中謀求“去風險化”的戰略傾向。
短期內,該政策將明顯抬高中國產品進入意大利1MW以下光伏項目的門檻,相關企業需重新評估其市場策略。
長期而言,該政策可能引發歐盟多個成員國的效仿,推動更大范圍的產業鏈回流和“去中國化”趨勢,以降低對境外供應的依賴。
然而這一政策也引發不少爭議。一方面,“去中國化”將大幅推高光伏電站建設成本,進而拖慢項目開發進度,與歐盟可再生能源擴張目標形成沖突;另一方面,歐洲本土產能目前仍難以滿足大規模招標需求,在制造能力、人才儲備和上游材料供應等方面仍依賴全球價值鏈,政策實際落地效果存在不確定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