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能躲過“制裁子彈”?陽光、德業、億緯等股價跳水竟是一場誤會?
光伏產業網訊
發布日期:2025-10-15
核心提示:
儲能躲過“制裁子彈”?陽光、德業、億緯等股價跳水竟是一場誤會?
2025年10月9日,商務部與海關總署聯合發布2025年第58號公告,宣布自11月8日起對稀土、鋰電池、高端正負極材料核心制造設備等實施出口管制;
2025年10月10日,美方宣布,針對中方采取的稀土、鋰電池、高端正負極材料核心制造設備等相關物項出口管制,將對中方加征100%關稅,并對所有關鍵軟件實施出口管制;
2025年10月14日,中國商務部就美方威脅對華加征100%關稅等限制措施作出回應,強調中方立場“打,奉陪到底;談,大門敞開”,并敦促美方糾正錯誤做法。
繼這份針對高能量密度鋰電池及其核心產業鏈的出口管制文件發布后,在資本市場掀起軒然大波——陽光電源、億緯鋰能、德業股份、海博思創等儲能龍頭企業股價應聲下跌;
但若細究政策文本與行業實際,一個被忽視的關鍵事實浮出水面:儲能行業并非此次管制的“靶心”,絕大多數企業甚至避開了管制線。
一、政策解剖:管制紅線與儲能需求的"非交集"本質
根據公告要求,此次管制重點聚焦以下領域:
一是高能量密度鋰離子電池產品,具體指重量能量密度達到或超過300 Wh/kg的電池(包含電芯及電池組)。
二是核心電池制造設備及相關生產工藝,涵蓋卷繞機、疊片機、注液機、熱壓機、化成分容系統、分容柜等關鍵裝置。
三是高性能正極材料,包括高壓實磷酸鐵鋰材料、三元材料前驅體(鎳鈷錳/鋁氫氧化物)以及富鋰錳基材料。具體技術指標要求如:磷酸鐵鋰材料的壓實密度需≥2.5 g/cm³,同時克容量≥156 mAh/g。
四是石墨負極材料及其制備體系,涉及人造石墨負極材料、人造與天然石墨復合材料等。配套的生產設備與技術包括造粒設備(如立式/連續造粒釜)、石墨化設備(如箱體爐、艾奇遜爐)、包覆改性設備及相關工藝,其中造粒設備的容積要求≥5 m³,融合包覆設備的容積需大于300 L。
首先,很明確的是公告將管制靶心鎖定于"重量能量密度≥300Wh/kg的可充放電鋰離子電池",并延伸至配套高端生產設備(卷繞速度≥600mm/s、疊片精度±0.02mm)及核心材料(壓實密度≥2.5g/cm³且克容量≥156mAh/g的磷酸鐵鋰正極)。
這些技術指標清晰指向航空航天、高端軍事裝備等特殊應用場景,與儲能行業的技術路線存在根本性差異——安全、長循環、低成本才是儲能電池的“剛需”,而非盲目追求高能量密度。
換個角度,從全球儲能主流技術路徑剖析:
磷酸鐵鋰主導地位穩固:當前市占率超70%的磷酸鐵鋰儲能電芯,能量密度普遍集中在160-240Wh/kg區間。即便采用最新技術的寧德時代587Ah儲能專用電芯,其重量能量密度經換算僅為173.6Wh/kg,與管制閾值保持顯著安全距離。
循環壽命優先原則:儲能場景(如電網調峰、戶用儲能)優先考慮循環壽命(普遍要求超10000次)和穩定性,而非電動車所需的“極限續航”。頭部企業如寧德時代、比亞迪的儲能產品線幾乎全部為中低能量密度型號,幾乎無高端產品受波及。
市場誤讀的真相:股價短期下跌更多源于對政策的過度聯想,實際受沖擊的是高端鋰電池設備商(如超高速卷繞機廠商)和少數正極材料出口企業,而非儲能全產業鏈,并且出口管制也并非限制出口。
二、產業鏈映射:避開儲能核心需求
(一)設備制造領域的分化
受管制設備:超高速卷繞機(≥600mm/s)、超高精度疊片機(±0.02mm)等尖端裝備,主要用于生產能量密度>300Wh/kg的動力電池;
儲能適用設備:行業主流采用400-500mm/s速度的中端設備,配合±0.05mm精度即可滿足生產需求,單臺設備采購成本降低約40%。
(二)材料體系的邊界
受限材料:高克容量三元前驅體(Ni≥85%)、超高壓實密度磷酸鐵鋰(≥2.5g/cm³)等軍用級材料;
儲能材料:常規磷酸鐵鋰(壓實密度2.2-2.4g/cm³,克容量145-155mAh/g)占據出口總量的82%,其熱穩定性與循環性能更適配儲能需求。
(三)企業影響的結構性差異
直接沖擊對象:專注于高端動力電芯制造的頭部企業、特種設備供應商等;
安全邊際企業:儲能系統集成商(如陽光電源儲能業務毛利率39.9%)、常規材料生產商(市場份額前五企業均未涉及管制品類)
三、長期視角:管制倒逼儲能行業“升級突圍”
盡管短期情緒擾動難免,但此次政策實則為儲能行業釋放了三大隱性機遇:
全球產業鏈重構:管制加速中國儲能企業向東南亞、歐洲等新興市場布局,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
技術多元化驅動:企業轉向提升循環壽命、安全性等非能量密度維度競爭力(如鈉離子電池、液流電池)。
政策紅利預期:后續“企業白名單”和細則落地將簡化合規流程,海外工廠供貨或豁免,進一步穩定出口環境。
2025年全球儲能需求仍然在高速增長,中國企業的成本優勢與產能規模未被削弱。此次管制更像一次“篩選”——過濾低端產能,推動高端突圍。
盡管從全局視角評估,本次出口管制政策對儲能行業的整體沖擊處于可控范圍,但聚焦到短期市場動態,國內部分儲能企業仍不可避免地需要應對一系列現實挑戰。
當市場情緒逐漸平復,行業參與者需要重新審視這場“風暴”的本質——它既不是儲能賽道的"黑天鵝",亦非技術發展的"休止符"。在短期合規壓力與供應鏈體系深度調整的背景下,企業必須主動破局、靈活應變。
2025年10月10日,美方宣布,針對中方采取的稀土、鋰電池、高端正負極材料核心制造設備等相關物項出口管制,將對中方加征100%關稅,并對所有關鍵軟件實施出口管制;
2025年10月14日,中國商務部就美方威脅對華加征100%關稅等限制措施作出回應,強調中方立場“打,奉陪到底;談,大門敞開”,并敦促美方糾正錯誤做法。
繼這份針對高能量密度鋰電池及其核心產業鏈的出口管制文件發布后,在資本市場掀起軒然大波——陽光電源、億緯鋰能、德業股份、海博思創等儲能龍頭企業股價應聲下跌;
但若細究政策文本與行業實際,一個被忽視的關鍵事實浮出水面:儲能行業并非此次管制的“靶心”,絕大多數企業甚至避開了管制線。
一、政策解剖:管制紅線與儲能需求的"非交集"本質
根據公告要求,此次管制重點聚焦以下領域:
一是高能量密度鋰離子電池產品,具體指重量能量密度達到或超過300 Wh/kg的電池(包含電芯及電池組)。
二是核心電池制造設備及相關生產工藝,涵蓋卷繞機、疊片機、注液機、熱壓機、化成分容系統、分容柜等關鍵裝置。
三是高性能正極材料,包括高壓實磷酸鐵鋰材料、三元材料前驅體(鎳鈷錳/鋁氫氧化物)以及富鋰錳基材料。具體技術指標要求如:磷酸鐵鋰材料的壓實密度需≥2.5 g/cm³,同時克容量≥156 mAh/g。
四是石墨負極材料及其制備體系,涉及人造石墨負極材料、人造與天然石墨復合材料等。配套的生產設備與技術包括造粒設備(如立式/連續造粒釜)、石墨化設備(如箱體爐、艾奇遜爐)、包覆改性設備及相關工藝,其中造粒設備的容積要求≥5 m³,融合包覆設備的容積需大于300 L。
首先,很明確的是公告將管制靶心鎖定于"重量能量密度≥300Wh/kg的可充放電鋰離子電池",并延伸至配套高端生產設備(卷繞速度≥600mm/s、疊片精度±0.02mm)及核心材料(壓實密度≥2.5g/cm³且克容量≥156mAh/g的磷酸鐵鋰正極)。
這些技術指標清晰指向航空航天、高端軍事裝備等特殊應用場景,與儲能行業的技術路線存在根本性差異——安全、長循環、低成本才是儲能電池的“剛需”,而非盲目追求高能量密度。
換個角度,從全球儲能主流技術路徑剖析:
磷酸鐵鋰主導地位穩固:當前市占率超70%的磷酸鐵鋰儲能電芯,能量密度普遍集中在160-240Wh/kg區間。即便采用最新技術的寧德時代587Ah儲能專用電芯,其重量能量密度經換算僅為173.6Wh/kg,與管制閾值保持顯著安全距離。
循環壽命優先原則:儲能場景(如電網調峰、戶用儲能)優先考慮循環壽命(普遍要求超10000次)和穩定性,而非電動車所需的“極限續航”。頭部企業如寧德時代、比亞迪的儲能產品線幾乎全部為中低能量密度型號,幾乎無高端產品受波及。
市場誤讀的真相:股價短期下跌更多源于對政策的過度聯想,實際受沖擊的是高端鋰電池設備商(如超高速卷繞機廠商)和少數正極材料出口企業,而非儲能全產業鏈,并且出口管制也并非限制出口。
二、產業鏈映射:避開儲能核心需求
(一)設備制造領域的分化
受管制設備:超高速卷繞機(≥600mm/s)、超高精度疊片機(±0.02mm)等尖端裝備,主要用于生產能量密度>300Wh/kg的動力電池;
儲能適用設備:行業主流采用400-500mm/s速度的中端設備,配合±0.05mm精度即可滿足生產需求,單臺設備采購成本降低約40%。
(二)材料體系的邊界
受限材料:高克容量三元前驅體(Ni≥85%)、超高壓實密度磷酸鐵鋰(≥2.5g/cm³)等軍用級材料;
儲能材料:常規磷酸鐵鋰(壓實密度2.2-2.4g/cm³,克容量145-155mAh/g)占據出口總量的82%,其熱穩定性與循環性能更適配儲能需求。
(三)企業影響的結構性差異
直接沖擊對象:專注于高端動力電芯制造的頭部企業、特種設備供應商等;
安全邊際企業:儲能系統集成商(如陽光電源儲能業務毛利率39.9%)、常規材料生產商(市場份額前五企業均未涉及管制品類)
三、長期視角:管制倒逼儲能行業“升級突圍”
盡管短期情緒擾動難免,但此次政策實則為儲能行業釋放了三大隱性機遇:
全球產業鏈重構:管制加速中國儲能企業向東南亞、歐洲等新興市場布局,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
技術多元化驅動:企業轉向提升循環壽命、安全性等非能量密度維度競爭力(如鈉離子電池、液流電池)。
政策紅利預期:后續“企業白名單”和細則落地將簡化合規流程,海外工廠供貨或豁免,進一步穩定出口環境。
2025年全球儲能需求仍然在高速增長,中國企業的成本優勢與產能規模未被削弱。此次管制更像一次“篩選”——過濾低端產能,推動高端突圍。
盡管從全局視角評估,本次出口管制政策對儲能行業的整體沖擊處于可控范圍,但聚焦到短期市場動態,國內部分儲能企業仍不可避免地需要應對一系列現實挑戰。
當市場情緒逐漸平復,行業參與者需要重新審視這場“風暴”的本質——它既不是儲能賽道的"黑天鵝",亦非技術發展的"休止符"。在短期合規壓力與供應鏈體系深度調整的背景下,企業必須主動破局、靈活應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