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能需求又要爆!習近平主席宣布:2035年風光裝機力爭36億千瓦!
光伏產業網訊
發布日期:2025-09-26
核心提示:
儲能需求又要爆!習近平主席宣布:2035年風光裝機力爭36億千瓦!
9月24日,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宣布了中國新一輪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到2035年,中國的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爭達到36億千瓦(即3600吉瓦)。
習近平主席強調,上述目標是在對標《巴黎協定》基礎上,結合中國發展階段提出的"最大努力"方案。實現這一藍圖既需要國內系統性變革,也離不開國際社會的支持與合作,并特別指出綠色發展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
這一裝機目標意義非凡,引發了廣泛關注與熱烈討論。
一、中國能源轉型的堅定決心
為何36億千瓦引發強烈關注?據國家能源局統計,截至2024年底,全國風電裝機約5.2億千瓦,太陽能發電裝機約8.9億千瓦,風光合計裝機容量約14.1億千瓦。
而截止到2025年7月,我國風電裝機5.73億千瓦,太陽能發電裝機11億千瓦,合計已經超過16.73億千瓦,已經提前6年實現承諾的風電和光伏裝機目標。
從16.73億千瓦到36億千瓦,也就是說中國要在未來十年內新增風光裝機超過20億千瓦,年均新增裝機需超過2億千瓦(即200吉瓦),這一目標充分彰顯了中國加速能源轉型的堅定意志。
而隨著風光裝機的大幅提升,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也隨之浮現——如何保障如此大規模波動性、間歇性新能源的穩定并網與高效消納?答案就是:儲能。
二、儲能黃金十年發展機遇,或迎來爆發窗口
風光發電雖清潔,卻具有天然的波動性與不穩定性,這對電力系統的安全運行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配套儲能系統成為實現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電力系統不可或缺的一環。
在2025年上半年,我國新型儲能裝機已經突破94.91GW/222GWh,較2024年底再增約29%。盡管發展迅速,但相較于36億千瓦風光裝機的配套需求,現有儲能容量仍存在顯著缺口。
也就是說要確保36億千瓦可再生能源裝機穩定運行,配套儲能系統或需要達到相應裝機的15% - 20%,行業分析,預計配套5-7億千瓦的儲能需求,市場規模高達數萬億元,從電源側到電網側,再到用戶側,儲能將全面滲透。
與此同時也意味著構網型儲能將“脫穎而出”,或將成為支撐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關鍵技術。
當風光電源超越煤電成為主體電源時,儲能系統需要承擔起傳統同步發電機穩定電網的功能,有效解決新能源的間歇性、波動性問題。
在新疆、黃河區域等大型清潔能源基地,以及分布式能源密集區域,儲能系統將發揮電網穩定器、電力調節閥的雙重作用,保障新能源電力的高效消納和安全輸送。
三、挑戰與機遇并存,儲能未來可期
風光裝機目標的激進提升,直接催生了儲能系統在多個細分場景中的迫切需求,帶來一系列具體的配置機遇。
1. 電源側:風光電站“標配儲能”成為硬需求
隨著風電、光伏裝機量的爆發式增長,其固有的間歇性與波動性對電網穩定性帶來巨大挑戰。為了平滑輸出、提升新能源消納能力,“新能源+儲能”模式已成為風光電站開發的標配。未來十年,僅風光基地配套儲能一項,就將釋放數億千瓦的儲能需求。
2. 電網側:長時儲能助力電力調峰調頻,保障系統平衡
隨著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傳統電網的調峰、調頻、備用能力面臨極限挑戰。電網側儲能,尤其是長時儲能技術(如壓縮空氣、液流電池、重力儲能等),將在電力系統平衡中發揮“壓艙石”作用。
這類儲能項目通常由電網企業或獨立儲能運營商投資建設,用于削峰填谷、事故備用、頻率調節等。
3. 用戶側:工商業與家庭儲能迎來爆發潮
在用戶端,儲能正從“高端選項”快速走向普及。工商業儲能是目前增長最快的細分市場之一,尤其是在峰谷電價差較大的地區,企業通過配置儲能系統,可在低谷時段儲電、高峰時段放電,顯著降低用電成本,甚至參與需求響應、電力現貨市場交易獲取額外收益。
與此同時,家庭儲能系統也在全球范圍內加速滲透,尤其在歐洲、澳洲及中國部分高端社區,隨著中國新能源汽車普及和光儲充一體化模式推廣,家庭和社區級儲能市場潛力巨大。
4. 新能源+多能互補:儲能賦能綜合能源系統
“光伏+儲能”“風電+氫能”“風光水火儲一體化”等多能互補模式,正成為提升能源系統靈活性與可靠性的重要路徑。在這些綜合能源項目中,儲能能夠實現電、熱、冷、氫等多種能源形式的協同優化,提高整體效率與經濟效益。
特別是在偏遠地區、工業園區等場景,通過建設“源-網-荷-儲”一體化微電網,儲能可以支撐本地化、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供電,是實現能源自主與低碳轉型的重要抓手。
5. 抽水蓄能與新型儲能協同發展
除鋰電池等新型儲能技術之外,抽水蓄能作為目前最成熟、最經濟的大規模儲能方式,仍將發揮“主力軍”作用。二者協同形成“大容量長周期儲能+短周期靈活調節”,滿足不同時間、不同應用場景的需求。
當然,儲能行業也面臨安全性、經濟性與技術可靠性等多重挑戰。如何提升儲能系統的循環壽命、降低度電成本、增強運行安全性,仍是行業亟待突破的瓶頸。
不過,隨著固態電池、液流電池、壓縮空氣儲能等多元技術路線的齊頭并進,以及人工智能、機器人等新興技術在儲能運維中的應用,這些問題有望逐步得到解決。
在實現36億千瓦的風光裝機目標的過程中,儲能也將在未來中國能源結構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
隨著政策、市場與技術的三重驅動,儲能行業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儲能需求的爆發,已不再是“將來時”,而是“進行時”。
習近平主席強調,上述目標是在對標《巴黎協定》基礎上,結合中國發展階段提出的"最大努力"方案。實現這一藍圖既需要國內系統性變革,也離不開國際社會的支持與合作,并特別指出綠色發展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
這一裝機目標意義非凡,引發了廣泛關注與熱烈討論。
一、中國能源轉型的堅定決心
為何36億千瓦引發強烈關注?據國家能源局統計,截至2024年底,全國風電裝機約5.2億千瓦,太陽能發電裝機約8.9億千瓦,風光合計裝機容量約14.1億千瓦。
而截止到2025年7月,我國風電裝機5.73億千瓦,太陽能發電裝機11億千瓦,合計已經超過16.73億千瓦,已經提前6年實現承諾的風電和光伏裝機目標。
從16.73億千瓦到36億千瓦,也就是說中國要在未來十年內新增風光裝機超過20億千瓦,年均新增裝機需超過2億千瓦(即200吉瓦),這一目標充分彰顯了中國加速能源轉型的堅定意志。
而隨著風光裝機的大幅提升,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也隨之浮現——如何保障如此大規模波動性、間歇性新能源的穩定并網與高效消納?答案就是:儲能。
二、儲能黃金十年發展機遇,或迎來爆發窗口
風光發電雖清潔,卻具有天然的波動性與不穩定性,這對電力系統的安全運行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配套儲能系統成為實現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電力系統不可或缺的一環。
在2025年上半年,我國新型儲能裝機已經突破94.91GW/222GWh,較2024年底再增約29%。盡管發展迅速,但相較于36億千瓦風光裝機的配套需求,現有儲能容量仍存在顯著缺口。
也就是說要確保36億千瓦可再生能源裝機穩定運行,配套儲能系統或需要達到相應裝機的15% - 20%,行業分析,預計配套5-7億千瓦的儲能需求,市場規模高達數萬億元,從電源側到電網側,再到用戶側,儲能將全面滲透。
與此同時也意味著構網型儲能將“脫穎而出”,或將成為支撐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關鍵技術。
當風光電源超越煤電成為主體電源時,儲能系統需要承擔起傳統同步發電機穩定電網的功能,有效解決新能源的間歇性、波動性問題。
在新疆、黃河區域等大型清潔能源基地,以及分布式能源密集區域,儲能系統將發揮電網穩定器、電力調節閥的雙重作用,保障新能源電力的高效消納和安全輸送。
三、挑戰與機遇并存,儲能未來可期
風光裝機目標的激進提升,直接催生了儲能系統在多個細分場景中的迫切需求,帶來一系列具體的配置機遇。
1. 電源側:風光電站“標配儲能”成為硬需求
隨著風電、光伏裝機量的爆發式增長,其固有的間歇性與波動性對電網穩定性帶來巨大挑戰。為了平滑輸出、提升新能源消納能力,“新能源+儲能”模式已成為風光電站開發的標配。未來十年,僅風光基地配套儲能一項,就將釋放數億千瓦的儲能需求。
2. 電網側:長時儲能助力電力調峰調頻,保障系統平衡
隨著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傳統電網的調峰、調頻、備用能力面臨極限挑戰。電網側儲能,尤其是長時儲能技術(如壓縮空氣、液流電池、重力儲能等),將在電力系統平衡中發揮“壓艙石”作用。
這類儲能項目通常由電網企業或獨立儲能運營商投資建設,用于削峰填谷、事故備用、頻率調節等。
3. 用戶側:工商業與家庭儲能迎來爆發潮
在用戶端,儲能正從“高端選項”快速走向普及。工商業儲能是目前增長最快的細分市場之一,尤其是在峰谷電價差較大的地區,企業通過配置儲能系統,可在低谷時段儲電、高峰時段放電,顯著降低用電成本,甚至參與需求響應、電力現貨市場交易獲取額外收益。
與此同時,家庭儲能系統也在全球范圍內加速滲透,尤其在歐洲、澳洲及中國部分高端社區,隨著中國新能源汽車普及和光儲充一體化模式推廣,家庭和社區級儲能市場潛力巨大。
4. 新能源+多能互補:儲能賦能綜合能源系統
“光伏+儲能”“風電+氫能”“風光水火儲一體化”等多能互補模式,正成為提升能源系統靈活性與可靠性的重要路徑。在這些綜合能源項目中,儲能能夠實現電、熱、冷、氫等多種能源形式的協同優化,提高整體效率與經濟效益。
特別是在偏遠地區、工業園區等場景,通過建設“源-網-荷-儲”一體化微電網,儲能可以支撐本地化、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供電,是實現能源自主與低碳轉型的重要抓手。
5. 抽水蓄能與新型儲能協同發展
除鋰電池等新型儲能技術之外,抽水蓄能作為目前最成熟、最經濟的大規模儲能方式,仍將發揮“主力軍”作用。二者協同形成“大容量長周期儲能+短周期靈活調節”,滿足不同時間、不同應用場景的需求。
當然,儲能行業也面臨安全性、經濟性與技術可靠性等多重挑戰。如何提升儲能系統的循環壽命、降低度電成本、增強運行安全性,仍是行業亟待突破的瓶頸。
不過,隨著固態電池、液流電池、壓縮空氣儲能等多元技術路線的齊頭并進,以及人工智能、機器人等新興技術在儲能運維中的應用,這些問題有望逐步得到解決。
在實現36億千瓦的風光裝機目標的過程中,儲能也將在未來中國能源結構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
隨著政策、市場與技術的三重驅動,儲能行業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儲能需求的爆發,已不再是“將來時”,而是“進行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