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德國電池企業BMZ宣布申請破產保護,成為繼Northvolt之后又一倒下的歐洲電池明星企業。
BMZ成立于1994年,由Sven Bauer創立,被視為歐洲鋰電池先驅,最初從中國采購電芯組裝電池包,服務凱傲、飛利浦和斯蒂爾等客戶,業務覆蓋電動自行車、醫療設備及儲能領域。
BMZ在全球擁有超2300名員工,子公司分布于中國深圳、美國、日本和波蘭等地。巔峰時期公司曾估值超20億歐元,計劃建設德國首個大型鋰電池工廠,并收購TerraE品牌推進電芯自研,但未能實現本土量產,電芯仍依賴亞洲供應商。
在一篇新聞稿里,BMZ表示由于失去了一家儲能領域的主要客戶,導致公司背負了沉重的財務負擔,包括法律糾紛和額外成本支出,最終引發了嚴重的流動性危機。
危機爆發前,BMZ曾試圖緊急自救,早在2024年,公司宣布將在德國境內裁員約20%,涉及約160個崗位,計劃總共削減640個職位,但這些努力未能扭轉局勢。
直到上周,BMZ旗下兩家德國子公司因資不抵債申請自主保護,并獲當地法院批準。與此同時,母公司BMZ控股也因對這兩家公司承擔擔保責任,被迫同步申請破產保護。
目前,管理層正著手制定重組方案,計劃在破產程序完成后,將核心運營業務剝離至新的企業架構中,得益于股東提供的過渡性資金支持,公司表示現有客戶關系將得以維持,業務不會立即中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