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能行業需求旺盛、儲能電芯生產商紛紛爆出滿產之際,以消費電池聞名的鋰電巨頭欣旺達正悄然加速轉身,抓緊布局工商業儲能賽道。
9月23日,欣旺達在投資者互動平臺表示,公司看好儲能賽道前景,將通過產品創新、成本管理、供應鏈優化等多種手段為客戶和股東創造價值,當前公司儲能電芯業務毛利率持續改善,后續隨著出貨量的進一步提升,盈利能力還會提高。
此外,近期欣旺達最新公告稱,全資子公司深圳市前海弘盛創業投資服務有限公司(下稱“前海弘盛”)擬與深圳市遠致儲能私募股權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稱“遠致儲能”)、深圳市新型儲能產業股權基金合伙企業(下稱“儲能產業基金”)、港華能源投資有限公司(下稱“港華能源”)簽署《深圳市遠致港欣智慧能源產業投資私募股權基金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合伙協議》,擬共同投資深圳市遠致港欣智慧能源產業投資私募股權基金合伙企業(有限合伙)。
根據披露,共同發起規模6億元(本期募集首期資金3億元)的工商業儲能專項基金,將重點押注工商業儲能電站資產。
值得注意的是,該基金被欣旺達稱為"國內規模領先的工商業儲能垂直基金",更是深圳新型儲能產業基金落地的首個實戰項目。
另外,該基金的遠致儲能(普通合伙人)來頭不小——由深圳市國資委全資控股的深圳資本集團100%控股,其管理的200億元規模儲能產業基金采用"母子基金"架構,覆蓋電化學儲能全產業鏈。
此次合作的港華能源則是香港中華煤氣旗下的綜合能源服務商,在全國運營著超過500個分布式能源項目。
對于該基金的成立,欣旺達稱將為新型儲能產業鏈協同發展探索新路徑。基金將通過整合港華能源的電站運營經驗、深圳資本的產業投資能力以及欣旺達的電池技術優勢,形成“資產+運營+產業”的閉環模式,破解工商業儲能項目開發中的資金瓶頸與運營難題。
按照規劃,該基金未來將重點投資具備穩定現金流的優質儲能資產,通過專業化管理提升項目收益率。
盡管儲能業務目前僅占欣旺達總營收的3.72%,但其爆發式增長態勢不容忽視。
據其財報顯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儲能系統出貨量達8.91GWh,同比增速高達133.25%,遠超同期中國儲能電池整體128%的增幅。
更關鍵的是,該業務板塊以20.26%的毛利率成為利潤貢獻的"黑馬",相比之下,消費類電池雖然貢獻了51.47%的營收,但增速僅為個位數。
這種結構性變化源于全球能源革命的加速推進。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中國鋰電池總出貨量776GWh,其中儲能電池265GWh,同比增長128%;而動力電池477GWh,增速為49%。
事實上,欣旺達的儲能布局始于2015年成立動力電芯研究院之時,但真正提速是在2022年后。彼時,公司先后完成GDR發行登陸瑞士交易所、啟動H股上市計劃(今年7月),通過資本市場募資超百億元用于擴充產能。
今年欣旺達更是推出625Ah超大容量儲能電芯,能量密度突破430Wh/L,循環壽命達15000次,空間利用率提升30%。緊跟大容量技術競爭。
當前,儲能行業的火熱程度從上游供應鏈可見一斑。包括贛鋒鋰業、億緯鋰能、鵬輝能源、德賽電池等在內的多家頭部企業均公開表示,儲能電芯產能已處于滿產狀態,部分訂單排期已至2026年。
行業機構成分析指出,由于海外戶儲需求激增疊加國內大儲項目集中落地,2025年全球儲能電芯缺口或達15%-20%,這直接推動了電芯價格觸底反彈——部分型號產品漲幅超過10%。
在此背景下,欣旺達選擇通過基金模式切入工商業儲能賽道顯得尤為明智。
不同于大型集中式儲能電站對資金和技術的超高要求,工商業儲能項目具有單體規模小(通常在1-10MWh)、回報周期短(3-5年)、政策支持明確等特點。
通過基金投資優質資產,既能規避重資產運營的風險,又能快速卡位市場。欣旺達此舉既發揮了自身在電池制造環節的成本優勢,又借助深圳國資的資源整合能力,形成"技術+資本+運營"的差異化競爭力。
據悉,目前國內工商業儲能潛在市場開發滲透率不足3%,潛在市場規模超千億元。
盡管前景廣闊,但這條儲能賽道仍面臨多重考驗。
首先是技術路線的選擇——當前主流的磷酸鐵鋰電芯雖安全性高,但在能量密度和循環壽命上仍有提升空間;
其次是全球化競爭加劇,陽光電源、寧德時代、特斯拉、比亞迪等國際巨頭已占據部分海外高端市場,出海競爭激烈;
此外,國內儲能商業模式尚未完全成熟,部分地區仍存在"建而不用"的現象,同時全面市場化正加速行業的洗牌。
從消費電池到動力電池,再到如今的儲能賽道,欣旺達始終精準把握產業發展脈搏。
在儲能行業持續高景氣度的當下,市場需求韌性超出預期,旺季效應疊加下,電芯價格漲幅或超預期,頭部企業維持滿產狀態,二三線廠商產能利用率也顯著提升。
在這場行業繁榮中,欣旺達選擇了一條差異化路徑:不盲目擴產,而是用資本紐帶綁定資源,通過基金投資+運營服務切入。隨著全球能源轉型加速,這家以"為移動設備供電"起家的企業,正在儲能行業書寫新的增長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