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安徽金禾實業股份有限公司37.5MW/75.225MWh用戶側儲能電站正式并網投運。
該項目是滁州地區目前規模最大的用戶側儲能項目,總投資1.2億元,占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采用磷酸鐵鋰電池儲能系統。
項目設計每天可完成“兩充兩放”,預計年放電量可達4000萬kWh,通過峰谷差價套利可每年為企業創造超過2000萬元經濟效益,并將在緩解電網負荷壓力、保障夏季電力供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項目能快速從圖紙變為現實,離不開電力服務的“加速度”。從項目對接伊始,國網來安供電公司便主動開辟綠色辦電通道,組建專項服務團隊全程跟進。原本需要一周以上的接入系統方案編制,僅用2個工作日就高效完成,精簡的流程、壓縮的時限,讓企業真切感受到“電力服務跑在項目前面”的便捷。
“這個項目的投運,標志著滁州在用戶側儲能應用領域邁出了關鍵一步。”來安縣發改委副主任潘杰表示,該項目將改變著傳統的電網調節方式,滿負荷運行時,可削減區域電網峰值負荷約37MW,這相當于減少了一個中型鄉鎮的用電負荷。這種“用戶側儲能+電網調節”的新模式,既為電網“減負”,緩解了投資壓力,更讓源網荷儲實現了高效協同互動。
在潘杰看來,項目的應用前景十分廣闊。經濟收益上,借助峰谷電價差套利,預計每年能為企業帶來超2000萬元的收益;電網調節上,它像個“智能充電寶”,低谷時“吸電”儲能,高峰時“放電”補位;環保賬更是亮眼:每年可減少標準煤消耗約1.2萬噸,減排二氧化碳3.2萬噸,相當于種下17萬棵樹,為能源綠色轉型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6月,安徽天大環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1.5MW/3.135MWh用戶側儲能項目在安徽省滁州天長正式開工建設。
項目建成后,通過分時電價管理,客戶企業15年總收益可達200多萬元,經濟效益顯著。
實際上,在新能源賽道上,光伏產業已成為滁州的首位產業,而儲能產業也將占據更重要位置。
近年來,儲能賽道吸引了眾多企業涌入,滁州也不例外。在滁州打造“勇當全省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產業第一城”的藍圖上,天合儲能亦是點睛之筆。
天合儲能滁州基地于2023年投產,總投資45億元,占地面積約343畝,一期規劃產能為12GWh。
從破土動工到全面達產,天合儲能僅用9個月。如今,在這座超級工廠內,全球首個單倉容量達5MWh的集裝箱式儲能系統正以2.5小時/臺的速度下線,展現了“天合速度”與“滁州速度”。
目前天合儲能正以年產28GWh儲能鋰電池的規模加速發展。
無獨有偶,2023年力神滁州基地一期投產。
滁州力神為國內最大的儲能電池生產基地和智慧工業園區,總投資201億元,總規劃用地面積1597畝,規劃年產能達48GWh。一期項目總投資65億元,占地近500畝,建設年產能動力電池、儲能電池合計共22GWh。
近日,國科能源(滁州)有限公司在儲能電池全產業鏈布局方面取得了新的進展。公司坐落于滁州市定遠合作產業園,總占地面積達到352畝,并規劃出15.5萬平方米的建筑面積。在一期項目中,7GWh儲能電池的智能制造工廠已在2023年3月啟動建設,并在短短的幾個月后的12月即建成投產。這個總投資97億元的項目,全部達產后可年產21GWh儲能(動力)電池,年產值超150億元。
6月24日,全市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產業鏈工作推進會在滁召開。市委書記、市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產業鏈鏈長吳勁出席會議并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黨的作風建設的重要論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省委書記梁言順來滁調研講話要求,堅定信心、政產協同、以企觀政,持續推動滁州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吳勁強調,要強鏈延鏈、政產協同。錨定“打造全省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產業第一城”目標,加強政策引導,強化金融賦能,推進本地產業鏈供需對接,創新應用場景,推動光儲產業規模、質量、速度協同發力往前趕,加快打造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集群。
未來,依托光伏電池、組件、玻璃和儲能電池、系統等全產業鏈優勢,滁州持續擦亮光儲產業這一高質量發展的“新名片”。
該項目是滁州地區目前規模最大的用戶側儲能項目,總投資1.2億元,占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采用磷酸鐵鋰電池儲能系統。
項目設計每天可完成“兩充兩放”,預計年放電量可達4000萬kWh,通過峰谷差價套利可每年為企業創造超過2000萬元經濟效益,并將在緩解電網負荷壓力、保障夏季電力供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項目能快速從圖紙變為現實,離不開電力服務的“加速度”。從項目對接伊始,國網來安供電公司便主動開辟綠色辦電通道,組建專項服務團隊全程跟進。原本需要一周以上的接入系統方案編制,僅用2個工作日就高效完成,精簡的流程、壓縮的時限,讓企業真切感受到“電力服務跑在項目前面”的便捷。
“這個項目的投運,標志著滁州在用戶側儲能應用領域邁出了關鍵一步。”來安縣發改委副主任潘杰表示,該項目將改變著傳統的電網調節方式,滿負荷運行時,可削減區域電網峰值負荷約37MW,這相當于減少了一個中型鄉鎮的用電負荷。這種“用戶側儲能+電網調節”的新模式,既為電網“減負”,緩解了投資壓力,更讓源網荷儲實現了高效協同互動。
在潘杰看來,項目的應用前景十分廣闊。經濟收益上,借助峰谷電價差套利,預計每年能為企業帶來超2000萬元的收益;電網調節上,它像個“智能充電寶”,低谷時“吸電”儲能,高峰時“放電”補位;環保賬更是亮眼:每年可減少標準煤消耗約1.2萬噸,減排二氧化碳3.2萬噸,相當于種下17萬棵樹,為能源綠色轉型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6月,安徽天大環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1.5MW/3.135MWh用戶側儲能項目在安徽省滁州天長正式開工建設。
項目建成后,通過分時電價管理,客戶企業15年總收益可達200多萬元,經濟效益顯著。
實際上,在新能源賽道上,光伏產業已成為滁州的首位產業,而儲能產業也將占據更重要位置。
近年來,儲能賽道吸引了眾多企業涌入,滁州也不例外。在滁州打造“勇當全省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產業第一城”的藍圖上,天合儲能亦是點睛之筆。
天合儲能滁州基地于2023年投產,總投資45億元,占地面積約343畝,一期規劃產能為12GWh。
從破土動工到全面達產,天合儲能僅用9個月。如今,在這座超級工廠內,全球首個單倉容量達5MWh的集裝箱式儲能系統正以2.5小時/臺的速度下線,展現了“天合速度”與“滁州速度”。
目前天合儲能正以年產28GWh儲能鋰電池的規模加速發展。
無獨有偶,2023年力神滁州基地一期投產。
滁州力神為國內最大的儲能電池生產基地和智慧工業園區,總投資201億元,總規劃用地面積1597畝,規劃年產能達48GWh。一期項目總投資65億元,占地近500畝,建設年產能動力電池、儲能電池合計共22GWh。
近日,國科能源(滁州)有限公司在儲能電池全產業鏈布局方面取得了新的進展。公司坐落于滁州市定遠合作產業園,總占地面積達到352畝,并規劃出15.5萬平方米的建筑面積。在一期項目中,7GWh儲能電池的智能制造工廠已在2023年3月啟動建設,并在短短的幾個月后的12月即建成投產。這個總投資97億元的項目,全部達產后可年產21GWh儲能(動力)電池,年產值超150億元。
6月24日,全市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產業鏈工作推進會在滁召開。市委書記、市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產業鏈鏈長吳勁出席會議并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黨的作風建設的重要論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省委書記梁言順來滁調研講話要求,堅定信心、政產協同、以企觀政,持續推動滁州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吳勁強調,要強鏈延鏈、政產協同。錨定“打造全省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產業第一城”目標,加強政策引導,強化金融賦能,推進本地產業鏈供需對接,創新應用場景,推動光儲產業規模、質量、速度協同發力往前趕,加快打造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集群。
未來,依托光伏電池、組件、玻璃和儲能電池、系統等全產業鏈優勢,滁州持續擦亮光儲產業這一高質量發展的“新名片”。
